/资讯中心/趋势研究/传统金融机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困境

传统金融机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困境

发布时间:2018-08-01 分类:趋势研究


(一)在支付方面彻底被互联网企业颠覆

互联网企业对金融行业冲击最大的业务领域就是支付,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在全球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5.62亿人,移动支付规模达202.9万亿元。2018年第一季度支付宝与财付通两大巨头占据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的90.6%,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进入成熟期,支付宝、财付通双寡头市场格局已经形成。中国银联联合各商业银行推出云闪付APP,试图打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现有的市场格局,曾经在线下垄断支付市场,如今已经连10%的份额都不足,支付业务已经彻底被互联网企业颠覆。

(二)在投资理财方面被互联网企业逐渐侵蚀

余额宝的出现,被认为开创了中国互联网理财的元年,成为普惠金融的典型代表,并极大激发了金融行业的创新热情,还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市场利率化的进程,截止2017年12月份余额宝的规模达到1.6万亿,互联网理财的规模达到3.15万亿,预计2018年规模将增长到5.8万亿。为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中国证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于2018年6月份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货币市场基金互联网销售、赎回相关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单个投资者持有的单只货币市场基金,设定在单一基金销售机构单日不高于1万元的“T+0赎回提现”额度上限,该指导意见将对银行业互联网理财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但不会改变逐渐被互联网企业蚕食的趋势。

(三)在信贷融资方面与互联网企业互为补充

融资业务是金融最核心也是利润最丰厚的业务板块,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互联网在完成了对支付结算和资金来源端的改造后,大举进攻融资领域。以网络平台为基础,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网络贷款迅速发展,并极大冲击着原有的银行融资体系。网络贷款主要有两类发展模式,一种是基于电商平台和大数据的类银行贷款模式,另一种就是去中介化的P2P模式。由于银行企业的融资的利息较低,但门槛较高,互联网企业面向的更多的是在银行获取融资难度较大的客户群体,算作是对银行融资业务的补充。P2P网贷公司随着大面积的暴雷和跑路事件,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太乐观。

二、银行业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喜欢依葫芦画瓢,流于表面形式,不注重内涵

银行企业自身没有互联网基因,在互联网企业不断的业务侵蚀下不得不改变,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倒逼,而不是内部自然进化的。所以很多银行企业就看互联网公司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照搬照抄,缺乏自主创新的精神。虽然互联网公司已经论证了可行性,比如银行系电商、银行系社交平台、银行系余额宝等等,殊不知互联网公司的产品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银行企业最重要的不是缺少互联网的idea,而是缺少互联网的思维,依葫芦画瓢式的照搬照抄注定是没有未来的,银行企业更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利用互联网的逻辑打造自己的平台产品。很多银行制定了高大上的战略,但结果往往是叫好不叫座,互联网企业的核心业务是不可复制的,实际上近年来不断发展较好的具有价值的业务也就是手机银行,而真正把手机银行做到极致体验的银行企业不多。

(二)并未真正形成互联网化的组织架构

近年来各大银行纷纷组建互联网金融部,或者成立互联网金融子公司,重视程度不可谓不高,但效果并非十分明显。部门之间缺乏一定的协同,互联网金融成了互联网金融部一个部门的事情,其他业务部门还是做传统银行的事情,没有真正的将互联网和传统银行业务真正的融合。网络金融部积累了大量的物流信息、社交信息、客户行为信息并未得到有效运用支撑传统银行业务开展。

银行企业的信息科技部和软件开发中心属于后台部门或成本部门,无法与利润部门争夺话语权,在人才储备和资源配置上与互联网公司的开发部门不可以相提并论,互联网公司往往在一个产品上就独立设置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开发经理、UE/UI设计师等岗位,在产品的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上追求极致,打造更加流畅的用户体验。而银行企业在口头上高度重视技术和开发,而实际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投入人力和资源相对不饱和,使得绝大多数银行手机银行在界面美观上、功能流程度上、系统稳定性上都一些瑕疵,在appstore的评价都不高。

(三)没有建立开放共赢的金融生态体系

互联网企业巨头在垄断了线上客户之后,开始逐渐地蚕食线下的传统行业,但是很多是以资本注入的方式展开的,比如阿里巴巴收购了大量的线下商城或超市,腾讯占有20%的美团的股份,阿里全资收购饿了么的股份等,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司通过资本投资的方式,用自己的客户流量供养下游企业,下游企业的业务发展同时也反哺母公司,为母公司提供物流信息、行为信息、交易信息等宝贵的数据资源,从而建立开放共赢的金融生态体系。而银行企业仍然还是单打独斗的状态,通常是集团内部的基金或券商建立合作和数据的共享,银行IT系统基本上都是封闭式的和集中式的,没有搭建类似互联网企业的开放式的、去中心化的平台,没有建立标准化的api的接口。所以很多银行都开展了大数据应用的探索,但成效一般,主要还是银行本身的数据过于单一,缺少生态体系下物流信息、客户行为信息等多维度、立体化的数据支持。

(四)不懂线上流量运营,缺乏社区和媒体运作

互联网企业最拿手的本领就是流量运营,互联网企业的核心指标是页面访问量(PV)和用户活跃度(DAU),互联网企业通过购买流量、交换流量、社区和内容运营等方式,快速的提升客户的访问量。虽然有些银行也在尝试做一些线上的营销或广告,但是效果一般,互联网客户流量运营的模式不一定适用于金融企业,银行企业对客户的质量要求很高,通过购买流量获取的客户是否能够符合银行客户的标准,优质客户的获客的成本是否能够带来超额的收益,都是未知因素。

互联网企业天然具有媒体属性,互联网企业往往借助媒体的宣传以及社交平台的运作来获得源源不断的客户流量,微博、微信、QQ、今日头条其实互联网企业最大的流量源,雪球就是一个从股票基金的社区和论坛逐渐向投资交易平台转型。在媒体互动方面,银行企业很少会与媒体较多的沟通,银行企业的高管很多不便于在媒体上抛头露面,很多信息也不便于公众化,更别说去制造或炒作热点事件。

三、关于银行业互联网金融发展路径的几点建议

(一)银行应从自身的优势出发,打造互联网级的产品

银行企业应该从自身的核心业务出发,将核心银行业务互联网化、平台化,利用互联网提升核心业务的竞争力,而不是去做互联网企业的核心业务,这属于舍本逐末。银行企业喜欢好高骛远,不清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所在。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金融的本质是风险和信用。蚂蚁金服宣称将金融的事情交给金融企业,科技的事情交给蚂蚁金服,说明了互联网企业也做不了银行的业务,互联网的事情,银行企业想做也困难。所有的企业都应该以自身的优势出发,去做自己专业的事情。

(二)应加强与下游企业的合作,建立金融生态圈体系

银行企业应该加强与下游企业的合作,特别是应该加强与基金公司、券商、信托、资管公司的合作,打造金融行业的生态圈体系,本着开放、共赢的合作理念,建立数据共享的标准和联盟。在这些企业当中,银行自身在渠道建设方面和客户规模方面更具优势地位,银行企业其实更具有建立开放平台的基础和可能性。如果银行可以尽快依托优势地位,建立数据开放和共享的标准和体系,打造类似淘宝的金融产品开放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操作更加流畅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基于大数据的精准的为客户提供适合的金融产品,切实体现客户的资金安全和风险防控。

(三)应尽快分拆软件开发中心,提升科技部门的话语权,激发创新活力

互联网企业的高估值给互联网科技人才带来了高福利,科技人才的薪酬水涨船高。在十几年前,银行企业通过自建开发中心的模式,从IT企业吸收了大量的人才,得以使银行业务系统化、信息化和自动化。但是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人才回流到了互联网企业,银行企业的科技人才的薪资水平普遍比互联网企业低,银行系软件开发中心的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目前建设银行、兴业银行等已经将软件开发中心分拆,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但其实更本质的问题还是人才问题,只有解决了科技人才的薪资待遇,真正能够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才真正能够与互联网企业抗衡。